会
员 登 录 |
|
日 志 分 类 |
|
BLOG 日 历 |
|
最 新 日 志 |
|
精 华 日 志 |
|
热 门 排 行 |
|
最 新 评 论 |
|
日 志 搜 索 |
|
|
|
埋石感悟 | [2011-1-31 | 网络转载] |
曹强
自参加工作以来学习了很多埋石知识,参与了一些埋石项目,对埋石工作我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埋石工作的作业流程是前期对测区已有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已有资料对水准点普查——按设计要求布设新水准路线——根据普查和新布设路线的情况确定具体工作量——按要求制作水准点预制构件——选定水准点位进行埋设——绘制水准点点之记——办理水准点委托保管等工作。前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特别重要,分析好资料才能大概了解测区的情况和任务量,确定需要投入生产的人员和装备,了解埋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展开埋设工作作指导。接下来就是进场普查水准点了,普查也很重要,查点不细致会导致后续埋设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查点时要梳理清楚每一条路线上的每一个点位,对点位的缺损情况和需要维修的部分做详细的记录,对于地物地貌有变化的标石完好的点,还要重新绘制点之记。那些地物地貌变化大的,无法确定水准点的具体位置的,绝对不能轻易放弃,要认真落实,对周围群众和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多问人,了解点位的大概位置,画出大概的范围,在范围内用探点器进行地毯式寻找,必要时需进行挖掘。一定要确保其是否破坏的真实性,并记录破坏的具体原因。认真填写普查登记表,统计补埋的工作量。对自己所查的点位要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晰,绝不能为了赶生产进度或其他原因一扫而过,含糊不清。
|
跨海心缘 | [2011-1-31 | 网络转载] |
赵越
2010年5月,我和我的同事又一次打起背包,奔赴此次工作的测区——海南省海口市和广州徐闻县。飞机缓缓的降落在海口美兰机场,只用了2个小时就从古都西安来到了南国岛屿海南岛。也许是因为正在下雨,走出飞机舱门的一瞬间,一股闷热潮湿的热浪迎面袭来,顿时让我这个从未到过海南岛的北方男儿一时难以适应。当我走出机场时,刚才的瓢泼大雨已经突然变得淅淅沥沥,滴滴细雨顺着我脸颊滑下,带走了路途劳顿的疲惫;扑面而来的空气中夹杂着的清新芳草味,随处可见的椰子树,让我对未来几个月的工作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海南岛,我来了!”我在心里欣喜的呼喊道。
坐上了来接我们的汽车,一路向海口市区行进,看着从车窗飞驰而过的美丽景象,听着接待人员的款款而谈,我打开了手机,上网输入了海南两个字,津津有味的看着关于海南的介绍。
|
测绘力量 | [2011-1-31 | 网络转载] |
——记二中队陕南水准测量 高峰
雄鸡初鸣,太阳的一缕阳光还不曾照耀这里的山川时,当大多数人们还在香甜酣睡时。在这广袤的大山里他们迎着远方的晨曦,趟着晶莹的露水,开始了漫漫的“长征”路。
这是,陕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三等水准观测一天的开始。
|
怀念一个人 | [2011-1-31 | 网络转载] |
高峰
时间过的可真快,如白驹过隙,在不不知不觉中流逝。算一算参加工作都已经十几年了。
在这十几年中,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能让我记到如今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有很多活着的早已被我遗忘,有的虽然已经逝去多年,确依然活在我的记忆中。
|
激浪飞舟何所畏,海岛建标洒豪情 | [2011-1-31 | 网络转载] |
海岛测量,在我队建队56年的历史中,是第一次。初涉海岛,陌生的环境为测绘队员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在陆地作业,沙石、水泥以及镐、锤、冲击钻、发电机等各类工具,由汽车拉至点位即可开始工作,而在海岛作业,就必需先将这些材料及工具运到港口,乘船转运岛边,再由队员手提肩扛至点位,工作难度、工作强度都大大增加。
在风急浪高的海上,测绘队员乘座渔船前往目标岛屿,最远的南麂岛,需乘船航行五个小时。船至外海,汹涌的巨浪如座座山丘滚动而来,不断扑向航船,船体因承受撞击而剧烈摇摆,队员们全身湿透,有的队员呕吐不止,直到吐尽胃中所有的食物,还在干呕。
有些岛屿面积很小,四周岩壁陡峭,航船无法靠岸,测绘队员就将几块塑料泡沫绑起,用以摆渡人员、材料和工具,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海中。
|
在五中队的生活 | [2011-1-31 | 网络转载] |
献身测绘,建设祖国!在没有进入工作单位之前,这八个字只是我们在学校的口号,但真正进入测绘人的工作、生活后才对这几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010年3月底,我开始了在的国测一大队的实习生活,作为一个测绘专业的毕业生,我深知这里是无数测绘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能走进代表中国最高测绘水平之一的国测一大队,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我刚到单位,被分配到五中队。我们的中队长陈真队长和我进行了谈话。陈队长给我谈了很多,他和我谈到我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以及五中队的工作性质。叫我对这次的实习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由于我们是个比较特殊的队伍,基本上全都是在外作业,陈队长叫我把事情办完马上出测。中队的其他成员都在北京。
|
爱测绘,干什么都一样 | [2011-1-24 | 网络转载] |
航测分院工程师吉萍同志对测绘工作满含深情,始终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她曾在苏北农村插过队,干过野外测绘工作。她在航测分院被誉为“绘图能手”,是有名的一把快手。由于吉萍同志工作突出,1984年被单位调到检查员岗位。从作业员岗位到检查员岗位,对长期在一线生产岗位的人来说,是跨了一个台阶。因为作业员,长年累月趴在绘图桌上拿小笔尖,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而检查员工作不直接绘图,主要是质量检查,相对要轻松一些。吉萍同志在担任检查员期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把住质量关,较好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但时间不长,领导上考虑有的比她年龄大的老同志在一线绘图有困难,又决定吉萍同志回生产岗位当作业员,她理解领导的意图和老同志的困难,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凭着对测绘事业的热爱,她回到作业员岗位,照样干得出色,而且一干就是八、九年。退休后,单位又返聘她担任检查员。 (吉萍)
|
“老黄牛”唐文龙 | [2011-1-24 | 网络转载] |
在苏测院乃至在省测绘局系统,人们一提起唐文龙,都喜欢用“老黄牛”来比喻,称他是闲不住的人。上世纪80年代末,唐文龙从野外生产一线调入机关,负责单位的水电、环境管理工作。大家很少看到他坐办公桌,总是看到他:拿着笤帚清扫院落,拿着铁锹花坛铲土,维修下水道,检修电线,常常是一身汗一身泥。
2000年,唐文龙担任了综合服务部主任,职务高了,他也更忙了。服务部人少,一人身兼数个工作。家人说:“一遇到培训办班,他就没了魂。”是的,只要有了培训任务,他就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上下班,吃住在单位。他担心电线会不会跳闸,水龙头会不会坏。培训期间,他时常不回家,最多时一个多月,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过夜。2004年7月,家中老父病重,几个电话催他回去,可当时有240名学员在培训,他实在走不开,照看父亲的重担全托付了妻子、兄妹。他还时常亲自掌勺。当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时,他笑了。
|
一张航摄照片的故事 | [2011-1-24 | 网络转载] |
1976年测量三队在金湖测区作业。秦有胜和一个小组去测水准。当小组过河时,突然一阵大风把一张航摄照片从徐宁的夹子里吹飞了。情急之下,徐宁准备跳下河去打捞照片。秦有胜一把拽住小徐,眼看着航摄照片随流水沉入水中。他们到附近的农场借了一条大网,农民兄弟也赶来帮忙。一网一网地来回打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终于在下游约二百米的地方打捞上了照片。一张航摄照片虽小,但在测绘职工心中重千斤。
|
一队重建钢标的故事 | [2011-1-24 | 网络转载] |
1989年第一测绘大队承接了苏州市三等平面网和二等水准网改造的任务。整个控制网约300平方公里,需新建三角钢标十余座,新埋二等水准标石二十余个。大队长张更生要求承担建网任务的测量一队要做成优质精品工程。
测量一队的作业小组造好标、埋好石,提交队检查。检查人员在检查到一处16米钢标时发现,钢标建的离公路边线只有5米远,按规范要求国家等级三角点必须离开公路15米以上,该点建的位置不合要求,必须重建。当时有同志认为,该点系苏州地方控制点,要求可以放松,而且公路通向偏僻的乡镇,本身道路规格很高,拓宽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拓宽,也不会影响到该点,该点将就一下也能说得过去。
与此同时,检查人员在检查新埋设的水准标石时,发现有一个水准点标石,基础混凝土用料偏少,但也基本合乎要求,能说得过去。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队领导决定钢标拆除重建,所有新埋设的水准点全部挖出重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