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员 登 录 |
|
日 志 分 类 |
|
BLOG 日 历 |
73 2017 - 4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
最 新 日 志 |
|
精 华 日 志 |
|
热 门 排 行 |
|
最 新 评 论 |
|
日 志 搜 索 |
|
|
|
栗乡迁西说遥感 | [2013-5-22 | 陈援] |
去年秋天,我和朋友赵新应河北迁西县广电局的张贺忠副台长之邀,来到栗乡迁西作客。20多年前,迁西搞了“围山转”工程,造就了今天的板栗之乡。恰恰是在那个时候,1991年,赵新在河北省遥感中心当主任时,曾做过迁西县航空遥感农林综合考察项目,为“围山转”工程作出过贡献。 在剥栗篷的农家小院里,在摆满了乡土菜的农家饭馆里,赵新给我们讲起20多年前的往事。 1990年,赵新是河北省地质矿产局遥感中心主任。转年,河北省地质矿产局遥感中心更名为河北省遥感中心,赵新任副主任,两年后接任主任职务。在这段时间里,遥感中心和迁西县签署了《河北省迁西县航空遥感农、林综合调查研究》项目协议。 提议建立遥感中心与迁西县政府的合作调研项目的是遥感中心的章革博士。他是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的职工子弟,第五地质大队当时就驻扎在迁西县城。章革是在迁西县中学完成学业的。当时的中学校长是陈正,后来成了迁西县县长。章革建议遥感中心和陈正县长联系,建立农业遥感地质项目。赵新带遥感中心研究室主任詹学书、章革等人从石家庄前往迁西,向陈正县长说明来意。陈县长对遥感技术产生了兴趣,并立即请来当时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张尚达一起交流。 张副县长就是迁西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他听赵新他们说明来意后,心里充满疑惑:遥感技术能帮助政府解决农业方面的决策吗?这一帮搞遥感地质的专家来搞农业调查能行吗?
|
读图时代的地图文化 | [2012-11-9 | 程晓军] |
一图胜似万言书
笛卡儿在处女作《谈谈方法》中谈心脏的结构与作用,长篇累牍地写了好几页仍意犹未尽。达·芬奇曾有过如下评论:想用文字把心脏描述清楚,除非花上整本书的篇幅,否则怎么可能?你把它描写得越细致,就会把听者的思想搞得越糊涂。今天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影像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正是因为,要想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与作用,图像远比文字更加准确、高效。 图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字出现的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用图像或图形表情达意了。随后才逐步有了由图像和图形简化而来的日、月、火、山等象形文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图像的产生和复制更加便捷,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甚至有人戏称“无图无真相”。 为什么图像能够大行其道?管理学理论认为,图形图像是一种可视化的管理信息,具有统揽、直观、高效等管理功能。美国科学家斯蒂恩指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或图像,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决办法。
|
凌仁德二三事 | [2011-7-29 | 网络转载] |
凌仁德高级工程师是上海市独立坐标系设计的主持者。初遇凌工,是1996年刚进上海市测绘院时在三分院的技术科里。一个老人,沐着窗户里透射进来的光线,端坐在房间角落里一张办公桌前,高高壮壮,戴着一副老花镜,认真地翻看着资料。那时还没有现今的工作量,办公室里略显静谧,感觉到有人进来,老人抬起头微笑着向我点了点,没有一句话——简单,却是全部。 凌工1994年退休,返聘5年后才正式告老还乡。我和凌工共事也就是1996年到1999年的那段时间。4年时间里,我与凌工的对话不超过20句,然这些都不影响我了解凌工的精湛技术和高尚人格,就如同他走路时的标准动作,甩开双臂准正步走。 真正体会这个动作是在一个总长近30公里的二等水准测量中,凌工负责量前后视距。他身穿反光马甲,斜挎一个测包,手端一罐红漆,甩着双臂,迈出双脚,娴熟地蹲下身、画记号、站起来、正步走,那个速度,让年轻人也自叹弗如,追得我们气喘吁吁。最令人叹服的是,老人单单靠数步伐就把30公里分成600段距离相等的50米,误差全部在规范内,居然没有一次返工! 与凌工面对面机会最多的还是党员组织生活会,尽管他发言不多,但每次发言都言之切切,心之拳拳,散发出一位老党员、老知识分子的睿智和修养。听老人发言要特别用心,否则那含着浓重家乡口音的发言,会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世纪90年代初,也是一位刚进单位的大学生跟着凌工一起出外业,凌工观测、读数,小青年记录、计算。一天忙碌下来,成果却怎么算也不合格。大家忙活了半天,才查出原来是野外数据记录出现了误差,小青年把一个角度记错了。原因查到了,这位大学生甚是忐忑,总担心挨领导批评。可是一天没动静,两天没动静,一个星期后,还是风平浪静。后来才知道,凌工主动去向领导解释:“我讲话乡音太重,小青年刚进单位听不明白,所以才会记错,责任应该由我来承担。”
|
工程硕士指南之测绘工程专业院校排名 | [2011-3-21 | 网络转载] |
测绘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没有尺寸不成方圆说的就是测绘技术。到了现代,测绘工程不仅仅局限于地图的绘制,通过测绘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环境情况和经济面貌,对日后的发展方针起到数据支持。目前我国开设测绘工程的院校并不多,集中于中西部城市,具有测绘工程硕士和博士培养资质更是寥寥无几。2007年教育部本着加快测绘工程专业发展、促进院校间学术交流的原则,对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院校进行了教学评估,对评估结果采取排名与等级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测绘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院校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前身为武汉测绘制图学院,成立于 1956年,成立之初直属国家教育部,备受我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至今保持着我国第一测绘名校的殊荣。中国矿业大学和同济大学分列第二、第三位。
测绘工程硕士排名与测绘工程专业的排名基本一致。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在人才的培养上,武汉大学凭借114名教职人员的综合办学实力,位居测绘工程专业的榜首,培养了两千多名测绘工程本科生,200多名测绘工程硕士和80多名测绘工程博士,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测绘专业的人才。
|
如何把握质量“度”的问题 | [2010-8-12 | 邹富生] |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院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质量问题还是时有发生,这说明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度”掌握还未完全到位,没有处理好质量与效益、质量与工期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的测区:按正常的人力、物力计算投入生产,势必造成工期紧张或者无法按期完成任务。因此,在没有人力再投入的时候,有时就会出现为了抢工期而牺牲质量的情况发生。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甲方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不但会造成返工,更为严重地是给单位的声誉带来不可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作业员和各级质量控制人员要严格把关,宁愿延误工期也要保质保量,把质量的度掌握好。 当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项目进入技术设计阶段时,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甲方要求,而是根据以往惯例来制定作业要求,这样就会出现作业标准制定太高,脱离生产实际,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人力、物力的浪费,职工和单位的效益也随之受到影响。 处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声誉,讲质量,坚决杜绝次品、不合格品,甚至是废品的发生。作为一个生产企业,效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讲质量的同时,我们不能撇开效益,也不能只追求效益而忽视产品质量,而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说我们测绘生产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准-——优级品,而是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出发,达到一定比例的优级品,争取全部达到良级品,少出现合格品,坚决杜绝不合格品的发生。 只要我们把握好质量的“度”,我相信我院在社会上就会取得信誉和利益的双丰收,在当今测绘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从测绘、仪器和计量三个不同学科看测绘仪器 | [2010-7-3 | 网络转载] |
测绘仪器评价体系的确出现了一些状况,那就是综合精度只讲精密度(precision)忽视准确度(计量叫正确度)。曾经跟老一代仪器学者谈及过此事,得到的信息是这个问题在很早前也有争执,好在国家标准的起草都还是由仪器学界所主导,那些老式测绘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的标称精度(综合精度)都还是按仪器学和计量学的J07、J1、J2、J6、DSZ05、DSZ1、DSZ3来定性表达,至于也有人把J1片面理解成只代表水平方向标准差±1″,把DSZ3片面理解成只代表每KM往返标准差±3mm,那也是少数,不代表主流。而现在,特别是自光电测距仪规程JJG703-1990以后,在大量的文献中标称精度(综合精度)概念就成了±(2mm+2×10-6D)的格式了,甚至仪器的准确度指标如测距加乘常数误差等甚至都没有了限制规定或者限差很宽。在测绘学较测绘仪器学日益强势的今天,目前代表中国测绘仪器学术主流的那些仪器制造公司的设计师们,基于企业机制的原因,他们当然也没有精力费口舌去澄清这些基础概念。 测绘人是怎样看仪器的? 从过去接触到的测绘专业人士所获得的信息看,测绘人对测绘仪器的理解基本是,仪器只要精度好就够了,准确度由计量部门给出改正数改正或通过测量方法实现系统误差的抵偿,所以仪器的系统误差是不重要的。 这个理解的期望当然是良好的,对于测量作业也的确是有一定的可行性。作为测量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测量真实性,那么测量过程必然要设法将误差消减,消减的方法当然最好是得到误差的真值去改正,或者通过误差的系统属性利用抵偿法消减,再就是把误差随机化利用多余观测来消减,这些当然是需要肯定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我测绘可以改正可以消减误差,所以你仪器就可以随意制造了吗?任意一台仪器只要送计量部门一检定,得到一个系统误差的改正数后就解决了这个准确度问题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