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是地球之巅,举世瞩目。她的身高由国测一大队两度测量,并向全世界公布,载入教科书中。该队为了精确测定珠峰海拔高度,曾6次攀登,其中高级工程师郁期青随测量分队三次攀登珠峰测量,成为我国测绘界唯一三上珠峰的人。 郁期青是我的校友加战友。他中等身材,体魄强壮,活泼开朗,爱打篮球、乒乓球。1953年我俩同时考上南京地质学校大地测量专业。1956年4月毕业后,我们同时被分配到国测一大队二分队,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奔赴柴达木盆地执行勘测任务。后因工作调动我俩各忙各的,很少联系,可谓黑发分离白发聚。1996年4月南京地质学校40周年校庆,我们300多位56届测绘毕业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母校欢聚一堂。郁期青和我同室就寝三天两夜,这下可有足够的时间倾诉情怀。 他饱经高原风霜的脸上,水纹波明显比我们多,可谈笑声如同当年。他对我说,36岁时牙齿掉得没剩几颗,边说边取下假牙给我看,并风趣地说:“这是在青藏高原留下的纪念品!”他第一次上珠峰是1966年随聂荣臻亲自部署的科考队攀登珠峰进行三角测量。出发前进行了数月的艰苦训练,由陈外欧局长直接安排,勘测珠峰的队员取消探亲假改为“亲探”(对外保密,亲属来队报销路费安排住房)。测量分队在珠峰周围总共布设了3个三角点,他登上两座海拔6500米的三角点进行观测。第二次是1968年,出发前他把自己仅有的财产——一只箱子和一卷行李存放到了同事家里,嘱托万一出事,请转交远在无锡农村老家的爱人。这次上珠峰进行补点科考,增测天文点加强控制网的强度。这两次由于受文革的严重干扰,科考工作曾一度受挫。这两次的三角测量都是用照准山顶观测的方法,精度虽低一些,但为后续测量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他是技术负责人。记得是1975年4月6日,天未亮,他带领7位战友就从营地出发,向北坳突击。抬头往前看,见不到一块岩石,简直是一垛500多米高的雪墙横挡着。最大坡度达70度,且裂缝纵横,只能按“之”字形迂回向上攀登。随时都要提防雪崩、冰裂缝、强高山风和滚石袭击。越往上越缺氧,身上背的仪器装备也越觉得沉重。每走几步,人都要伏在冰镐上猛喘气。这500米的“山路”足足走了7个小时,终于艰难地登上北坳,完成了重力测量和航测调绘任务。他们把大地测量的重力点推进到了海拔7050米的新高度。这一次三角观测采取照准鸟笼的方法,精度比前两次高得多。经过最后平差,得到全世界公认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在另一次海拔7000米处执行观测任务时,郁期青不幸发高烧达41度,昏迷后被抬下山,送到日喀则军医院治疗。经医生们全力抢救了20多天,刚一清醒,医生挥舞着一张报纸冲他喊:“这个能给你安慰!”报上登的是珠峰的海拔高度。郁期青无言,唯有落泪。 1991年国测一大队被国务院授予“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称号,4月26日李鹏总理在中南海亲切接见该队30位代表并合影留念,郁期青也在其中。他还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对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如今他乐观淡定,打打乒乓球,兼任校外德育辅导员,为测绘精神代代相传继续贡献力量。他把一个大奖状挂在书房醒目的地方,上面写着:“在一九七五年参加登山活动中,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任务,成绩很显著,特给予嘉奖。中国登山队”。这是他先后三次攀登珠峰测量,200多个日日夜夜拼搏的见证。郁期青经常把它取下来精心擦拭, 这背后是永远抹不掉的奉献与快乐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