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员 登 录 |
|
日
志 分 类 |
|
BLOG
日 历 |
73 2016 - 7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最
新 日 志 |
|
精
华 日 志 |
|
热
门 排 行 |
|
最
新 评 论 |
|
|
马背上的岁月——听四川三院退休职工讲过去的故事 | |
[时间:2015-12-24 | 来源: 网络转载]
[字体: 大 中 小]
|
转眼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已经走过四十载春秋。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一瞬,但这四十年里,四川三院里有多少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为了测绘的美好明天,终其一生奋斗不已。细数流年,这四十年里有那么多的故事想要倾诉,一次座谈会上,已经退休的前辈谈起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1975年夏天,阳光和往常一样照耀在四川绵阳永兴镇上空,一群测绘人背上行囊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了。他们面对破旧的楼房,堆积成丘的垃圾和尘土,纵有万般豪情,也必须躬身从基地建设开始......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平常......”。退休老队员易守龙含笑说着。他是1975年的专业军人,从建队初期到新世纪伊始,他生命中的黄金岁月与三院熔铸。谈及曾经的岁月,他说:“记忆里,最苦的是测绘,最甜的,还是测绘。”
驻扎山林的“侠客”
1980年,易守龙和队友一同赶往川西高原做三角测量。“测区多无人烟,道路也十分崎岖,大部分是山沟,我们住在红原的军马场,租用马匹和牦牛做为交通工具,骑马进山测量。”听着这些,我的脑海浮现的是金庸武侠小说里,骑马佩剑的侠客。我想,如果不是他们长期野外生活,衣衫不够白,那么也算是武侠小说里的风神翩翩的“侠客”了。
“牦牛用来运载物资,马匹用来代步,因为我们上高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他说起那些年的岁月,滔滔不绝。他们带上高压锅等生活物资,在荒无人烟的测区,一晃就40余天了。白天在外观测,晚上回到帐篷旁燃烧牦牛粪做饭,颇有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逸”。大雨的夜晚,冻得睡不着,听着雨声到晨曦,雨水顺着帐篷架子流淌,被褥早已湿润……40余天时间完成了80%的工作,由于剩下的任务靠近军马场驻地,准备回去就近作业,到了驻地却发现有三个点需要重测,大概需要三天时间。易守龙二话没说和另外两个队员一起,找了个藏民向导,骑上马背再次进山。在马背上颠簸了一天,赶到山脚下时,暴雨突至,这场雨断断续续一周,他们都被困在山里,所带的物资也所剩无几,想要回去,又觉得心有不甘。正当要弹尽粮绝的之时,山口居住的藏民送来一些食物。在荒郊野外的阴雨天气里,这份情谊真抵得上雪中送炭了。易守龙说:“那时候的心里,既苦也甜。原来人性中最强大和最柔软的两面可以如此圆融。”第八天开始,天放晴了,空山新雨,绿树婆娑,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但这些对于测绘工作者来说,不是什么令人心醉的事情,因为连续大雨,道路泥泞,脚每天都泡在水里,没有干柴可以生火烤干鞋子衣服,也几乎没办法吃一口热乎饭,但当时的他们真的一点都不觉得苦。“按照当时的说法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易守龙说。
不辞辛劳的勇士
1986年为执行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的国家任务,易守龙来到日喀则。第一次出测的地方叫荣乡,他们带上帐篷,骑上马背上山了,用牦牛驮上十天的生活物资,工作计划在七天内完成。从四川盆地到高原,大家都非常不适应,有时候这种适应不是能吃苦就能解决。
“我们刚上山的晚上,有个队员口鼻流血,我们都吓坏了。”易守龙说着。随行的藏民向导把随身带的当地的土药熬了一点给他喝下,第二天流血是止住了,但是不能出测了。大家都是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上搭的帐篷,但是测量控制点需要爬到海拔6000米的高处,一天下来,两名队员头痛难忍。由于有三个人都不能正常出测,易守龙和另外三位同事顶着让人极为难受的高原反应坚持作业。每天触目山之巅的蓝天白云,历经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气变幻,大口呼吸着氧气极为稀薄的空气,每天来回爬山十几公里,日渐消瘦的脸上,颧骨更加明显。随身携带的物资已经消耗殆尽,但是工作才刚刚进入状态。令他感到温暖的是,居然又有藏民为他们送东西进来,而附近并没有居民,大家都感觉奇怪,细问才知道原来是“故交”。此前两个月,这位藏民幼小的孩子发烧感冒,易守龙所在队伍的随行医生给予了救治,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地方,他们的举手之劳,藏民却看成了救命之恩。当得知他们被困在这里,立即带着牦牛,为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须的物资。
离开荣乡,西藏的夏季接近尾声,需要抓紧时间赶赴下一个测区。易守龙不顾之前一个月的体力透支,毫不犹豫地赶赴下一个测区。一样是骑上马背,削瘦的脸上写满了坚定,来到海拔5300米的驻地,易守龙和队友安顿了下来。当晚就觉得头痛恶心,但是想到随行的队员都还不太能够独立作业,就强忍了下来,第二天咬紧牙关爬到了海拔5900米的地方完成了任务。下山的途中,嘴唇已经发乌,完全上不了马背,队友把他扶到驻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仍然不能上马。因为道路崎岖,没有车辆可以进入,大家只好扶着他走一段,歇一会儿。艰难行进了一段路后,易守龙看大家也辛苦,就勉强骑上马走了十几公里。最后几公里,在外面的队友已经得到消息,用担架将他抬了出去,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不省人事。到日喀则县医院检查,已经是肺水肿......
测绘生涯中,他一直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九十年代初,已经是中队长的他又投入到当时全新的管线探测领域,和同仁一起探索技术流程、培养管线探测人才队伍,从黄岛到攀枝花再到无锡,最终1995年在厦门初步实现管线数据录入自动化。接近退休的年龄,他在机关党办也毫不懈怠,为院测绘文化建设不遗余力。当然,四十年,已经跨越了至少两代人的黄金时代,易守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也是缩影,他们的经历已然积淀成“三院精神”,鼓舞激励着更年轻的一代砥砺奋进!(梁涛2015.11.19)
|
引用通告(0):http://www.othermap.com/blog_tb.asp?id=6141 |
|
相关评论与引用通告 |
暂时没有评论与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