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员 登 录 |
|
日 志 分 类 |
|
BLOG 日 历 |
73 2013 - 3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最 新 日 志 |
|
精 华 日 志 |
|
热 门 排 行 |
|
最 新 评 论 |
|
日 志 搜 索 |
|
|
|
测绘工地的雅舍 | [2013-3-12 | 王鸿滨] |
笔下的雅舍,颇有些名不副实。说白了,就是测绘项目部为解决职工住宿而搭建的活动板房。恰恰就是这些活动板房,自有它的优势和情趣。
活动板房建造最是方便,四面围起,算作四壁,上压盖头,算是房顶,前后各开一口,装作门窗。如此这样,板房也就颇具了雏形,稍微进行加固处理,在紧急时刻,也就能够遮风挡雨,权且栖身了。
|
奉献在地理国情普查一线的姑娘们 | [2013-3-12 | 网络转载] |
冰心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果少了女人,就少了七分真、八分善、十分美。”足以可见,女性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就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姑娘,她们充满活力,热爱生活;她们技术过硬,业务水平高;她们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一个又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她们默默为这个集体贡献力量,同时也为这个集体添加色彩。
2013年对她们来说注定又是忙碌的一年。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于2013年全面启动,地信中心承担普查试点工作中覆盖陕西省榆林地区约4.3万平方千米范围的任务。试点项目从2012年11月开始至2013年3月结束。面对这项全新的复杂工作,项目组积极部署,群策群力,详细制订了项目分阶段进度计划和具体人员安排,抽调大量人员全力保障这项任务的实施。作为测绘内业的主力部门,数据工程部的姑娘们势必要面对这场硬战。
|
三流干部 | [2013-1-15 | 叶晓芳] |
上世纪60年代初,武汉测绘学院十几位女同胞从制图系毕业,分配到驻扎在甘肃酒泉的国测地形七队实习锻炼,让她们了解掌握编制地图所需的数据是测量员如何从野外艰辛劳动中获取的,从而提高编图的责任感。 对95%由男子汉组成的野外测量队来说,女同胞无疑带来了清新、活跃、欢快。从与她们擦肩而过时闻到的清香,到听她们轻轻哼出的《喀秋莎》,看到她们对野外生活的好奇与向往,都给年轻的男同胞带来了耳福、鼻福、眼福。但也有发愁的,那些分到女同胞的野外作业组的小组长们就十分犯愁。你想想,5个光棍在一起多随便,来个女同志,帐篷都要搭两个,还得专设女厕所,这要给小组增加多少工作量?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范水丹是这批女同学中最活跃、最漂亮的一个,被分在二中队五组,组长梁景康是南京地质学校地形专业1956年的毕业生,已有6年测绘工龄。二中队指导员动用了“组织谈话”才说服梁景康接纳范水丹入组。 4月中旬的一天,两辆卡车从队部出发,驶向新疆南湖戈壁。第一辆卡车司机旁坐着梁景康,他手执像嵌图指挥车辆前进,车上是用汽油桶装着的生活用水。第二辆车的驾驶员旁坐着范水丹,她的脸上已明显从离开队部时的欢快,变为下了兰新公路的担心,再变为深入戈壁的紧张。车上装的是小组工作生活用品,同车的还有老李、小张、小陈。经过6个多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作业点,卸下了用品和水,两辆卡车沿来路返回队部,全组同志则开始安营扎寨。一顶锥形大帐篷立在中央,顶上飘着红白相间的大测旗,旁边是一顶简易小帐篷,帐篷前是用石块叠起的两个行军锅灶,帐篷后是各用3个汽油桶隔成的厕所,上面分别写着“男厕所”“女厕所”。一座超小型的戈壁小镇就此诞生。 第二天一早,梁景康布置了当天的任务:在两个大地点间布设一条线形锁,小张、小陈在前面选点,梁景康观测,范水丹记录。早餐后,梁景康背上仪器,正准备去拿脚架时,被范水丹抢了先,只好捡起水壶、干粮和工作包。走出半小时,范水丹已满头是汗,开始落伍,景康赶紧拿过脚架说:“一流干部。把工作包背上,把脚架给我,我到前面先架设仪器,等你。”范水丹高兴地接过包,还让人难以察觉地笑了笑。
|
初入社会 初涉制图 | [2012-12-27 | 网络转载] |
初入社会,经验不多;初涉制图,业不精专,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是一名今年6月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 7月,我带着一身稚气和一腔热血来到河北省制图院制图部报道,这个院是连续十年五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河北省测绘行业年度“十佳单位”的河北省制图院,这个部门是院里资格最老的一个生产部门,一个聚集着制图院42名员工的大家庭——制图部。 初来乍到,制图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集4D数据生产和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及专题图的编辑设计、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部门。一批经验丰富的员工在三位优秀主任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吃苦耐劳、努力争先的团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你看那本沉甸甸的《河北省地图集》和《河北省资源地图集》,立意新颖,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清晰易读,明快和谐;再看看那一张张精美的专题地图,每幅都是经过设计人员认真编辑、制作人员仔细勾画、检查人员精心审校的成果,凝聚着每个人的心血。各种专题地图具有丰富的内容、悦目的配色、优雅的线条和协调的排版,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称它们是一件件具有地理位置的艺术品一点也不过分。 这里的同事都是十分热心的。平时大家各司其职、认真工作,工作上的问题相互沟通、共同解决;休息时间聊聊天开开玩笑,气氛十分和谐融洽;生活上互相关心,彼此帮助,几乎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刚出校门,生活上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么多热心肠的同事。有次生病发烧,得到了同事们的热心关怀和帮助,让我重新振作、打起精神、渡过难关。十分感激他们,为我营造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让我身在异乡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是他们让我找到了那种在学校做项目时其乐融融的快乐。 入职之后,除了平时常用软件培训,我接触到的第一个项目是《河北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跟我们在学校做项目不同,生产单位更注重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中做,做中学,使所学能为所用,以便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河北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项目的核心是为了解决高质量快速出图的难题,利用现有的数据首先整合出一套1:25万的基础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向两端比例尺伸展,最终达到根据需要能方便调用相应数据从而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各种比例尺地图的目的。显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各种矢量数据操作起来非常繁琐,再加之各种常用的GIS软件功能各异、侧重点不同,导致实际生产中常常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
好汉赵新功 | [2012-12-14 | 台丽 边亚丽] |
年过不惑的汉子赵新功,供职于宝丰县国土资源勘测队。 从勘测队成立到现在,他一直跑外业,这一跑就是9年。在这9年里,他的很多同学升迁、很多亲友发财,可他还是他,不求闻达,整日穿行在荒山秃岭间,跋涉在平凡的人生里。 这个身材不高,结实得像个树墩的淳朴汉子,见人先笑。他说得最多的口头禅是:“中,没事没事。”老赵最爱唱的歌是《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别看老赵平时灰头土脸,不显山不露水,到了野外可就灵动起来了,就像演员回到了舞台,唱念坐打、闪转腾挪都有板有眼。 有一次,在县产业集聚区内进行中山大学选址测量,队长把队伍分成两组,生产路以南大约占总面积60%的归老赵组,剩下路以北的归另一组。我心中开始为老赵鸣不平,扭过头想对他说点什么,却看见他已经走出100米开外了,这让我想到了梁山好汉戴宗。中午完工的时候,老赵组居然还比另一组快了半个小时,一脸灰尘的老赵略带愧疚地向队长汇报说“今儿没撵恁紧”……
|
一位地图界的“耕者” | [2012-12-7 | 李志强] |
——怀念武汉大学王涛教授 8月20日,当我得知武汉大学教授王涛去世的消息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王涛老师那慈祥的面孔、银白的头发、和蔼的微笑,与王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2002年春,《山西省经济地图集》的编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负责这本图集的版式、封面等设计。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说,虽然学的是艺术设计,设计个封面和版式都应该不在话下,但对于地图这样一个新的领域和课题,我还是显得有些发怵。突然有一天,领导说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请了位地图界的老先生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会儿正在讲课。我赶紧放下鼠标,拿起笔和纸冲上了楼。当我轻轻推开门时,看见一位戴着金边眼镜、满头银发、慈祥和蔼的老先生正坐在电脑前,声情并茂地对编辑和作业员们讲解着什么。我悄悄地站在人群后面认真去听,虽然当时听得是云里雾里,但却深深地记住了这个眼里充满智慧的老人。 从那时开始,10年来,我们每做一本图集都会以不同方式得到王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退休后的王老师忙于全国各地地图出版社和制图单位的邀请,而对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这个专业制图团体,只要有时间且身体允许,他一定会抽时间来。王老师对山西制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型专题地图集的制作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与支持,突出表现在对各大型专题图集整体版式、色彩、符号等整饰设计的精准把握与前瞻性指导。 王老师每次来山西指导工作,从来没有苛刻的要求。单位领导姚志明是上世纪70年代王老师的学生,每次邀请老师来山西,在住宿上、饮食上都尽可能安排好,生怕怠慢了恩师。而王老师每次都说:不要太麻烦,也没有必要去星级酒店住,吃饭简单干净就好,我来主要是工作的。
|
肩并肩的战友 心连心的榜样 | [2012-11-30 | 石晨露] |
(吉林省第二测绘院 石晨露)
你认识这样的一群人吗?他们默默无闻,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却得不到闪光的证书,有些人有幸得到些荣誉,却没有人了解他们的苦楚,我认识这样的好多人,好多人……
|
加入一个新团队的体会 | [2012-9-12 | 张朝阳] |
我是来自开封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系统与题图制图技术专业的学生,名字叫张朝阳。(B不是搜狐的那个张朝阳) 2012年7月2日,对于我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加入一个对我来说全新的团队,从事一份全新的工作。 早上6:17分,我怀着无比心动的心情,踏上了许昌—-武昌的火车,要去的地方是湖北省测绘工程院一分院。在火车上,我在想: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一定要把它干好!中午我到达了武昌,得到了单位同事的热情接待,他带我去了单位办公的地方,当我轻轻推开门踏进办公室的那一刻,那一丝丝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最令我吃惊的是,大家放弃了中午休息的时间还在专心致志的加班工作。随后,我见了单位的领导,让单位领导看了一下我的简历,他们耐心并且和蔼的和我进行了谈话,有一点让我感觉很细心,我们单位工作,吃的住的有我们单位自己解决,这至少保证了我们的不必要的花销。对于我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受益匪浅。之后他们给我安排了住的地方,我把我在单位的手续办完之后,在办公室静静的看同事们是怎样画图的。在今后的一天我所看到的同事们那鼓专注干劲,对我影响很大。 7月4号,我被院里安排到孝感1: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调绘项目部,随着领导和项目负责人以及同事来到了孝感。我初次来到这里,领导、项目负责人以及同事对我很随和,很体贴。我积极的配合大家工作,脏乱的屋子,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变的焕然一新。项目负责人为了能给我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又特意的给我们买了两台电扇,办公的地点又装上了空调。另外联系了当地的阿姨每天给我们做饭,并且连洗衣机、冰箱都有。吃住都解决的很好。我在想在这么好的一个办公环境下,我能不好好的工作吗? 7月5日,这一天我开始和师傅一起出去调绘,师傅在调绘的途中,给我耐心讲解了很多有关调绘的注意事项,碰到房屋、地物该怎么在图纸上标注,怎么在软件中标注,在这么热的天气中,师傅已经满头大汗,有的东西,我不是太懂,师傅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还细心并且耐心的给我讲解,我感到很欣慰。通过师傅的讲解,我学到了很多调绘的知识。
|
安庆碟子塘小学与安徽近代测绘之始 | [2012-8-20 | 网络转载] |
民国之前,过吊桥向北到高花亭的这条长街,为碎石和鹅卵石路面。至清末,安徽巡抚“老城改造”,才改铺为麻石条路。老街南端有一口塘,因形如盛菜的碟子,周边居民俗称为碟子塘。碟子塘小学的校名,也缘于此。
现在看到的碟子塘小学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后来碟子塘小学改名为德宽路第二小学。现在学校大门向南,与原大门正好转了个90度的角。原碟子塘小学校门向西,校园高于学校前的老街,需要上十多层麻石条台阶,才能进得学校。
民国初期,碟子塘小学是安徽省陆军陆地测量局。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皖省开办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后改陆地测量局),因为建校仓促,学堂不得不从安徽高等学堂和安徽武备学堂选调40名学生,临时改学测绘。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开设的课程,包括仪器测量、距离测量、算学、绘图学、地形学、战术学、操练等,共14门。次年9月,为时一年半的教学结束,经过考试,前30名优秀毕业生,分为4组,由督练公所的官员带队,派往省辖各府州进行实地测绘工作,以期最后汇成安徽总图。这也是安徽近代测绘史的发端。
|
我身边的“地图学院” | [2012-6-29 | 网络转载] |
“噢!你问的是地图学院啊!那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每当提起“地图学院”,第四分院的职工一定会一脸自豪地和你这么说。为什么说是自己的学校呢?因为在“地图学院”,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师任用,都是由第四分院职工自己“DIY”的。 “地图学院”诞生于2011年6月20日,是第四分院为职工量身打造的专业技能培训机构,亦是第四分院文明处室创建的活动品牌。自建立以来,“地图学院”以丰富的培训内容、多元的培训方式,受到了分院职工的喜爱。 为确保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学院”专门制定了《章程》,明确教务组组成人员、课程设立、考试流程等工作细则,并分别建立了教学考核、学习考核和学习奖励的机制。在确保教育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落实的同时,鼓励职工“缺啥补啥、学啥会啥、干啥像啥、立啥钻啥”,个个做老师,人人当学生,积极创造互补共享的学习气氛,努力培养更多“精一门、会两门、学多门”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复合型人才,以达到锻造人才队伍、强化技术支撑、培育竞争优势、驱动事业转型的目的。 分院专门为“地图学院”配备了教室、课桌椅和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在教师选用上,则更具特色。“学院”里的教师分内聘和外请两种:内聘是指从分院内部招募具有一技之长的职工为大家授课,鼓励大家主动报名,倡导“能者为师”,为培养技术带头人创造良好氛围;外请,则是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进行授课,以形成分院产学结合的合作模式。内聘的老师都是技术骨干,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多是紧密结合实际生产展开,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受到了热烈欢迎。自“学院”成立以来,武汉大学的黄仁涛、俞连生和庞小平等专家学者先后为学员们授课。他们都是业内公认的权威和学科带头人,他们的授课对学员提升理论水平、熟知先进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分院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学院”领导广泛听取职工的培训需求,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先后开设了《地图编制基本常识》、《行政区划与地名图的编制》、《地图自检自校的方法与技巧》、《色彩与构图》、《优秀地图赏析》等课程。
|
|